:::

校園焦點

校友張大春返校演講 分享思考重要性

2017-05-23 • 校友新聞

校友張大春返校演講 分享思考重要性

由財團法人勇源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聯合文學基金會所發起的台灣文學巡禮講座,在5月12日於輔仁大學傳播學苑舉辦,輔大校友張大春回校分享,主題為「寫文章,一輩子的努力」。再次回到輔大校園,張大春有股激動之情,他說:「有太多東西要回憶,也不禁令我思考,在那些消逝的歲月裡,究竟留下些什麼?」校舍依舊,曾經的同學已經各奔東西,也讓這次的演講分享,多了一些情感回憶。
 
張大春畢業於輔仁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班,也曾在輔大任教。他曾獲得聯合文學、時報文學獎獎項,得獎經驗豐富。近年來,張大春也跨足電視劇本、戲劇改編、廣播節目主持人等職位。他在去年出版的《文章自在》,有許多教人寫作的方法,也對大學入學國文考科的規則有所評論,對於文章的內容與規範,現代人究竟應該如何理解?
 
中國文學系系主任許朝陽提到在大學時代,學長張大春的著作《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書中的文章格式與戲謔內容,引起當時的學生不少共鳴,對於時事的批判也能啟發自己的思考。學長張大春的成就,也因此成為了輔大中文系新生入學時喜愛拿出來激勵同學的故事。
 
演講一開始,張大春點出了中華文化對於作文的要求與期望,一代又一代台灣的孩子,從八歲到十八歲都逃不了被逼著寫作文的處境,文章或長或短,計算下來每人平均寫了320篇作文,但在這其中又有多少是孩子自行發想的?他以自己幼年求學經歷為例,老師訂下的題目「從台灣看大陸」,同學寫下了「看不見」,而老師出的造句作業「如果」,張大春在作業簿上寫下的答案是「牛奶不如果汁好喝。」那些一筆一畫寫下文字的好學生們,往往寫作文就是為了越過考試的那條坎,最後就沒有能力反抗題目了。
 
文豪蘇東坡考科舉的經歷也能來說明寫文章這件事。追根究底他不當考試是死板的事,而是去發表他的想法、意見。在寫作時,有自己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想寫好文章必須先有想法,而且這想法是值得表述,尤其是前人沒有說過的。不論是好評壞評,要學會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
 
張大春的寫作風格也如古代文人,可見其針砭時事、回顧歷史,對於家國天下的關懷。「不要去揣摩出題老師的意思、讀者看這篇文章的目的。」寫文章這件事情請由下筆的人自己做決定,但如今科技、傳播資訊影響,容易形成了「不是意見的意見」,在思考尚未透徹之前,我們就不應該下筆做定論。張大春回母校演講,有關於文章能力與寫作角度,有不少新見解可供同學參考。【公共事務室校園記者林慧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