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焦點

跨國企業環境評分真相:真實減碳還是綠色洗白?

2024-03-13 • 創新行銷

跨國企業環境評分真相:真實減碳還是綠色洗白?

【校長室供稿】《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雜誌在2022年的影響因數(Impact Factor)為14.88​​。這個影響因數表明該雜誌在其領域內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和認可度。

      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背景下,跨國公司(MNCs)的環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近日,一項發表於《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的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該研究由Xuhui Peng, Jingduan Li, Qingliang Tang, Yi-Chen Lan, 和Xinjian Cui五位學者共同完成,題為"Do environmental scores becom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trategic `greenwashing´ tool for window-dressing carbon reduction?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對跨國企業在環境評分上是否採取了綠色洗白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

       輔大藍易振校長最新研究揭示跨國企業環境評分真相:真實減碳還是綠色洗白?



       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背景下,跨國公司(MNCs)的環境責任和減碳行動受到了廣泛關注。
 

      近期,輔仁大學藍易振校長聯合研究團隊發表的一項創新性研究——"Do environmental scores becom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trategic `greenwashing´ tool for window-dressing carbon reduction?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在《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雜誌上引起了廣泛關注。這項研究通過跨文化分析,探討了跨國企業環境評分是否成為其策略性綠色洗白的工具,用於粉飾其碳減排表現。

      研究團隊利用2001至2020年《財富》全球500強上市的跨國公司資料,從制度理論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環境評分與碳排放/強度之間的關係,以及國家文化如何影響這一關係。研究結果令人深思——儘管環境評分高的企業理應在減少碳排放上表現更佳,但實際上,這些公司的碳排放和強度卻呈現正向關係。這表明,部分企業可能通過高環境評分來掩飾其在實際減排行動上的不足,形成了一種“言行不一”的綠色洗白現象。

更值得關注的是,個人主義、男性化和不確定性規避文化的國家中,這種綠色洗白現象更為嚴重。這說明,在強調集體利益、性別平等和規避不確定性的文化背景下,企業更可能採取實質性的減排措施,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綠色洗白。

      該研究還發現,即便在《巴黎協定》之後,那些具有高權力距離特徵的社會中,綠色洗白行為並未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所加劇。這一發現挑戰了現有的環境政策和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提示需要從文化和制度層面深入理解和應對綠色洗白問題。

      藍易振校長表示:「我們的研究揭示了跨國企業在環境責任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希望這項研究能夠促使企業、政策制定者和公眾重新審視環境評分的真實意義,激發更多的實質性減排行動,而不是僅僅作為對外展示的工具。」

      這項研究不僅為理解企業綠色洗白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制定更有效的環境政策和企業戰略提供了重要參考。在全球共同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之際,真誠和有效的減排行動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此項研究的發表,無疑為全球環境管理和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增添了新的火花,也為跨文化背景下的企業行為提供了深刻洞察。輔仁大學與國際學術界的這一合作成果,展現了學術研究在推動社會實踐和政策制定中的關鍵作用。